第一分会场-南岭厅 |
|
主题: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 主持:鲁玺 和 伯鑫 |
08:30-08:50 |
超低排放改造大幅降低中国火电排放 伯鑫,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特邀报告) |
08:50-09:05 |
四川省典型源VOCs排放因子及其特征谱建立 王成辉,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09:05-09:20 |
中国建筑部门户用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环境、经济和健康影响研究:基于省市尺度的模拟 陈菡,清华大学 |
09:20-09:35 |
考虑臭氧胁迫效应及综合土地覆盖信息的天然源VOC排放研究: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 王俞彤,南京大学 |
09:35-09:50 |
中长期气候目标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空气质量影响研究 孙奕生,清华大学 |
09:50-10:05 |
1960-2017年全球生活源黑碳排放趋势分析研究 徐浩然,北京大学 |
10:05-10:15 |
茶歇/讨论 |
10:15-10:35 |
应对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治理协同路径与挑战 鲁玺,清华大学(特邀报告) |
10:35-10:50 |
全球多环芳烃排放及驱动因素 韵潇,北京大学 |
10:50-11:05 |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控制策略及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效益综合评估 任露,清华大学 |
11:05-11:20 |
基于卫星遥感的大气动态污染源排放清单关键技术研究 乔玉红,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11:20-11:35 |
2005年和2015年全球大气砷的健康效应 张磊,中国海洋大学 |
11:35-11:50 |
中国水泥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薛晓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1.50-12:05 |
粤港澳大湾区实现NDC与2℃减缓目标的经济影响与空气污染物减排协同效益——基于IMED|CGE模型的分析 刘晓瑞,北京大学 |
12:10-13:30 |
午餐 |
第二分会场-聚谊厅 |
|
主题: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监测与模拟 负责人:王雪梅 和 张宏亮 |
|
专题Ⅰ 主持人:张宏亮 |
08:30-08:50 |
沿海城市群氯前体物排放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李莉,上海大学(特邀报告) |
08:50-09:10 |
二次颗粒物生成中的无机-有机耦合效应 楚碧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特邀报告) |
09:10-09:25 |
京津冀区域气/颗粒态氯排放对大气氧化性及硝酸盐形成的影响机制 邱雄辉,清华大学 |
09:25-09:40 |
探究我国东北冬季区域灰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扮演的角色 张剑,浙江大学 |
09:40-09:55 |
颗粒态硝酸盐光解对中国冬季雾霾中非均相硫酸盐生成的贡献 郑昊天,清华大学 |
09:55-10:10 |
COVID-19期间人为排放减少对印度空气质量的影响 张梦媛,复旦大学 |
10:10-10:20 |
茶歇/讨论 |
|
专题Ⅱ 主持人:乐旭 |
10:20-10:40 |
大气颗粒物同位素溯源研究 章炎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邀报告) |
10:40-11:00 |
全球增暖1.5℃背景下大气污染对我国陆地碳汇的影响 乐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特邀报告) |
11:00-11:15 |
中国东部海域DMS排放对沿海区域城市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俊日,复旦大学 |
11:15-11:30 |
COVID-19期间中国区域臭氧敏感性及大气氧化性对于臭氧时空变化的耦合影响 朱盛强,复旦大学 |
11:30-11:45 |
基于WRF/Chem与MUNICH模型的城市街道空气质量建模与模拟--以开封市为例 宋宏权,河南大学 |
11:45-12:00 |
COVID-19期间排放减少和恢复对珠三角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王思雨,复旦大学 |
12:00-12:15 |
春季西北太平洋海洋气溶胶中Fe的人为源特征 张天乐,北京大学 |
12:20-13:30 |
午餐 |
|
专题Ⅲ 主持人:赵辉、乔雪 |
13:30-13:50 |
区域加密的全球模式在大气污染模拟中的应用 董新奕,南京大学(特邀报告) |
13:50-14:10 |
四川盆地臭氧、PM2.5和大气沉降的时空变化、来源及生态风险研究 乔雪,四川大学(特邀报告) |
14:10-14:25 |
中国华东地区典型污染城市元素碳光吸收增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陈东,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14:25-14:40 |
北京市冬季黑碳气溶胶的特征与来源 杨茜,北京大学 |
14:40-14:55 |
2014-2017年京津冀地区区域传输及其变化分析:气象与减排的影响研究 董赵鑫,清华大学 |
14:55-15:10 |
中国盐基阳离子、硫、氮沉降和超临界负荷的长期变化 赵文鑫,南京大学 |
15:10-15:25 |
我国北方农村和城市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洞察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所排放一次有机颗粒物的巨大贡献 张银晓,浙江大学 |
15:25-15:35 |
茶歇/讨论 |
|
专题Ⅳ 主持人:赵辉、乔雪 |
15:35-15:55 |
有机物的氧化使其毒性增强?以异氰酸为例进行研究 邵敏,北京大学(特邀报告) |
15:55-16:15 |
COVID-19期间的全面封城揭示出电动汽车对中国空气质量的显著益处 俞绍才,浙江大学(特邀报告) |
16:15-16:30 |
四川盆地秋冬季污染特征分析 尹寒梅,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
16:30-16:45 |
全国大城市PM2.5水溶性组分中毒性组分的筛选 马慧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6:45-17:00 |
渤黄海海洋气溶胶中颗粒物氯的来源 刘俊懿,北京大学 |
17:00-17:15 |
基于SP-AMS的长三角某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许汇锋,浙江大学 |
第三分会场-南湖厅 |
|
主题:大气污染控制成本和健康效益 主持:雷宇 和 李湉湉 |
08:30-08:50 |
不同PM2.5组分的健康效应 薛涛,北京大学(特邀报告) |
08:50-09:10 |
我国PM2.5的慢性健康风险 李湉湉,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特邀报告) |
09:10-09:25 |
广东省空气质量变化与慢阻肺急性加重入院的关联性研究 王梓晖,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
09:25-09:40 |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理解本地排放和区域传输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姜越琪,清华大学 |
09:40-09:55 |
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对于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陈正杰,南京大学 |
09:55-10:10 |
2014-2018年青岛市空气污染物对肺炎门急诊量影响的时间序列研究 杨岭月,中国海洋大学 |
10:10-10:20 |
茶歇/讨论 |
10:20-10:40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的环境和健康效益评估 雷宇,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特邀报告) |
10:40-10:55 |
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2+26”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2017-2020 束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10:55-11:10 |
北方清洁取暖的环境健康效益 孟文君,北京大学 |
11:10-11:25 |
空气质量改善情景下中国未来PM2.5相关疾病负担预估研究 王情,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 |
11:25-11:40 |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能源转型的环境与健康影响 张雯逍,北京大学 |
11:40-11:55 |
关于空气污染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进展 杨华静,广州医科大学 |
12:00-13:30 |
午餐 |
第四分会场-南海厅 |
|
主题:大气PM2.5和O3协同防治 主持:胡京南 和 郑君瑜 |
08:30-08:50 |
珠三角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研究 郑君瑜,暨南大学(特邀报告) |
08:50-09:10 |
2017—2020年我国重点区域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初步研究 胡京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特邀报告) |
09:10-09:30 |
城市典型区域臭氧污染生成机制及减排策略研究 陈玲红,浙江大学(特邀报告) |
09:30-09:45 |
中国华北地区夏季臭氧生成主要过程解析及控制路径研究 严非凡,中国海洋大学 |
09:45-10:00 |
武汉市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减排潜力分析 陈佳欣,华中科技大学 |
10:00-10:15 |
长株潭城市群排放措施对PM2.5浓度的影响 周明辉,湖南工商大学 |
10:15-10:25 |
茶歇/讨论 |
10:25-10:45 |
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决策支撑体系 陈军辉,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特邀报告) |
10:45-11:05 |
长三角臭氧污染来源特征及防控建议 严茹莎,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特邀报告) |
11:05-11:20 |
中国空气质量标准优化与达标—基于国际经验的对比分析 万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
11:20-11:35 |
长三角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模拟:IVOC和模拟框架的影响 王杨君,上海大学 |
11:35-11:50 |
北京市城市绿地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对O3和SOA的影响 马铭晨,中国海洋大学 |
12:00-13:30 |
午餐 |
第五分会场-南山厅 |
|
主题: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协同应对 主持:李四维 和 王海鲲 |
13:30-13:50 |
基于IMED模型的大气污染防治和气候政策成本效益分析 戴瀚程,北京大学(特邀报告) |
13:50-14:10 |
极端天气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和调控 高阳,中国海洋大学(特邀报告) |
14:10-14:25 |
气候变化及排放路径对我国未来夏季臭氧污染的影响 吴雅珍,北京大学 |
14:25-14:40 |
碳减排对四川省空气质量与健康改善的协同效益 张思露,北京大学 |
14:40-14:55 |
中国碳减排政策的健康协同效应研究 汤蓉,南京大学 |
14:55-15:10 |
野火对美国东南部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 官淑慧,中国海洋大学 |
15:10-15:30 |
贸易对中国碳排放与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 王海鲲,南京大学(特邀报告) |
15:30-15:40 |
茶歇/讨论 |
15:40-16:00 |
大气污染遥感与气象相结合的研究进展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邀报告) |
16:00-16:15 |
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激光雷达监测 韩舸,武汉大学 |
16:15-16:30 |
大气气溶胶的激光雷达三维遥感及其气候效应研究 毛飞跃,武汉大学 |
16:30-16:45 |
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协同减排关键部门研究 刘逸凡,南京大学 |
16:45-17:00 |
新粒子生成事件中垂直混合对CN和CCN的影响 海尚飞,中国海洋大学 |
17:00-17:15 |
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人为源减排对气候变化惩罚的影响 刘松,清华大学 |
17:15-17:35 |
大气气溶胶和云的卫星被动遥感监测 李四维,武汉大学(特邀报告) |
第六分会场-南湖厅 |
|
主题:港口与船舶排放大气影响和管控决策支持 主持:刘欢 和 朱云 |
13:30-13:50 |
船舶排放及大气影响 刘欢,清华大学(特邀报告) |
13:50-14:10 |
交通污染控制的新实践 毛洪钧,南开大学(特邀报告) |
14:10-14:30 |
海风环流对船舶排放污染物传输的影响:唐山港实例研究 陈东升,北京工业大学(特邀报告) |
14:30-14:50 |
中国典型港口蓝天行动力评价 付璐,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心(特邀报告) |
14:50-15:10 |
烟羽嗅探技术在船舶尾气排放及含硫量监测的应用与探讨 宁治,香港科技大学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学部(特邀报告) |
15:10-15:30 |
全球港口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回顾 蔡欧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所(特邀报告) |
15:30-15:40 |
茶歇/讨论 |
15:40-16:00 |
Zero emission ferry in Hong Kong Peter LOUIE,香港环保署(远程,特邀报告) |
16:00-16:20 |
船舶排放政策实施对港口城市颗粒物组分的影响 杨新,南方科技大学(特邀报告) |
16:20-16:40 |
中国船舶排放状况与污染控制策略研究 李悦/徐洪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特邀报告) |
16:40-17:00 |
东海沿岸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船舶排放环境特征 刘丹彤,浙江大学(特邀报告) |
17:00-17:15 |
排放控制区政策下船舶辅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何俊杰,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
17:15-17:30 |
基于WRF-CALPUFF的中国盐田港高污染船舶尾气岸基监测网络布局研究 何礼,复旦大学 |
第七分会场-南粤厅 |
|
主题: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研究 主持:郑玫 和 赵瑜 |
08:30-08:55 |
大气颗粒物受体模型源解析技术与进展 郑玫,北京大学(特邀报告) |
08:55-09:20 |
碳同位素在大气碳组分来源与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张干,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特邀报告) |
09:20-09:45 |
在线热脱附气溶胶气相色谱-质谱系统研发与应用 蒋靖坤,清华大学(特邀报告) |
09:45-10:10 |
区域排放清单的建立、评估和校验 赵瑜,南京大学(特邀报告) |
10:10-10:20 |
茶歇/讨论 |
10:20-10:45 |
大气单颗粒气溶胶研究综述:形态、混合状态、来源、非均相反应 李卫军,浙江大学 |
10:45-11:10 |
大气污染源成分谱测量技术现状与展望 韩勇,复旦大学 |
11:10-11:35 |
基于数值模拟的源解析技术与进展 李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1:35-12:00 |
基于在线气溶胶质谱(AMS)的颗粒物来源解析应用和进展 胡伟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2:00-13:30 |
午餐 |
13:30-13:45 |
基于单颗粒成分分析的气溶胶混合状态表征 杨新,南方科技大学(特邀报告) |
13:45-14:00 |
NAQPMS模型的最新进展 李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特邀报告) |
14:00-14:15 |
CMIP6模式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不确定性分析 李婧,北京大学 |
14:15-14:30 |
污染物在边界层的传输和演化 刘丹彤,浙江大学 |
14:30-14:45 |
基于高空气球原位观测,研究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气溶胶的可能源地 吴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4:45-14:55 |
茶歇/讨论 |
14:55-15:05 |
基于高时间分辨率观测的北京PM2.5长期来源变化(2016-2019年) 刘悦,北京大学 |
15:05-15:15 |
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洁,南开大学 |
15:15-15:30 |
大气二次有机气溶胶来源与形成机制:观测与启示 丁翔,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15:30-15:45 |
二次无机气溶胶的成因解析研究 史国良,南开大学 |
15:45-16:00 |
严寒城市地区采暖季大气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与来源 程远,哈尔滨工业大学 |
16:00-16:15 |
珠三角气象传输对地面O3与PM2.5的影响 邓雪娇,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
16:15-16:30 |
大气氨来源的氮同位素示踪研究 潘月鹏,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6:30-16:45 |
稳定氮同位素技术在大气硝酸盐溯源中的应用及优化 宗政,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16:45-17:00 |
北京城区PM2.5浓度日变化特征及大气要素垂直分布对其影响 田玉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7:00-17:15 |
城市清洁空气:城区建筑物格局对行人交通污染物暴露的影响 朱丽叶,中山大学 |
17:15-17:30 |
华南地区城市边界层大气颗粒物的垂直分布 周声圳,中山大学 |
17:30-18:00 |
讨论环节 |
第八分会场-南岭厅 |
|
主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大气环境的应用 主持:程真 和 张少君 |
13:30-13:50 |
利用残差神经网络构建气相化学机制求解仿真器 程真,上海交通大学(特邀报告) |
13:50-14:10 |
人工智能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以及城市裸地监管中的应用 陆涛,中科三清科技有限公司(特邀报告) |
14:10-14:25 |
基于“土地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的全路网动态机动车排放清单研究 温轶凡,清华大学 |
14:25-14:40 |
PM2.5-GNN:融合领域知识的基于图神经网络的PM2.5预测方法 李垚鑫,北京师范大学 |
14:40-14:55 |
基于改进响应曲面模型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臭氧实时源贡献分析研究 方婷婷,华南理工大学 |
14:55-15:10 |
茶歇/讨论 |
15:10-15:25 |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评估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中国特大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2020年1-4月) 王韵杰,清华大学 |
15:25-15:40 |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2005-2017年中国高时空分辨率近地面臭氧浓度模拟研究 马润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
15:40-15:55 |
基于机器学习的二次无机气溶胶排放响应建模 李金盈,华南理工大学 |
15:55-16:10 |
大气污染防治综合决策支持技术平台典型城市应用研究 袁颖枝,华南理工大学 |
会议结束 |